顯示具有 地產霸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地產霸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6月27日 星期五

是夜,我懇求你睜開眼看看你身處的城市。

截圖自《沒有張揚的命案 (Live 2012 返嚟就郁)》Youtube片段

是夜,我懇求你睜開眼看看你身處的城市。

很多人說,香港怨氣很重,人人老是說反對,香港越來越不安寧了,很多人在搞事。但你有沒有察覺香港已經變得不一樣了。

今天新界東北強行通過,使我想起一個久違了的詞語:核心價值。核心價值就好像人的靈魂一樣,沒有靈魂,人就落得行屍走肉,生猶如死。香港的核心價值是甚麼?我不知道。但法治精神,一直支撐香港的體制,社會,使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價值能繼續。議會制度不公義,但以往頂多是走走法律罅,議員講一套做一套。然而今天新界東北是以非法投票強行通過的[1]。這不再是法治,是人治。一個無法的社會有多可怕?

你說衝擊是暴力,你有沒有了解過立法會制度是無形的暴力?在程序上,政府是100%為所欲為的。香港選舉制度有一物叫「功能組別」,簡單來說,他們由一小撮人選出,卻掌握著議會一半的投票權。而他們的選民,大部份都是有錢人。換言之,香港的政策會越發向大財團傾側,一般市民的利益則是次要。加上議會是以建制派議員佔多數,所以無論民意如何,政策如何不合理,只要政府想推行,就一定可以推行。今天政府以強權通過的議案未傷害到你的利益,不代表明天通過的仍會與你無關。

不久之前,我也反對暴力衝擊,但今天我看見一切的和平表達意見,都無法捍衛自已的家,我們又能怎樣?去年今天,我在Facebook說:「七一維園見!」但今天,我說不出口。就算七月一日,100萬香港人走上街頭,那又如何?今天,市民的意見於政府眼中已經沒有任何的價值,政府已經不再為服務市民而設。政府不是市民選出的代表,代表我們去執行大多數人的意願嗎?然而香港人連表達意見的權利都快沒有了。我們和平集會,換來的是警察的拘捕,政治檢控,要以市民的前途要脅市民,「要是你再表達意見,你就要坐牢」。香港人,已經漸漸連基本說話的人權都沒有了。從前我們可以透過示威去表達訴求,今天呢?香港已經變得不一樣了。

今天,「議會」彷彿失去其應有價值,議員連發言權都沒有了。立法會內是「議事廳」。顧名思義就是給議員去討論政策的優劣得失,權衡過後決定各樣政策。但今天,會議主席一次又一次希望縮短議員發言時間,旨在盡快通過極具爭議的政策。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位下令議員噤聲的主席,是零票當選的議員。

一個城市,是活的,有生命的,而不是只有經濟,有GDP。近年領匯或其他地產商趕絕小店。我們的城市變得越來越一式一樣,沒有個性。日後,我們每個人都只能在同一堆商店買衣服,因為自家設計的小時裝店已經沒有生存空間;我們每天只能吃同一口味的食物,因為各有風味的小店都不獲續約了。香港將不再是一個城市,而是一個倒模工廠、一個監獄。

有怎樣的教育,就有怎樣的社會,因為社會由人組成,而人是由教育塑造的。但香港快要連教育也失守了。約兩年前,十二萬人聚集在政府總部,為著一個叫「國民教育」的議案流汗流淚。教育不是為了要教導下一代該有甚麼品格,如何當一個人;以各樣的知識使下一代能繼續貢獻社會,能有批判性思維和智慧的嗎?至少,這都是我這一代的教育帶給我的。然而,今天的香港教育竟計劃打「愛國」的旗號,卻黨國不分,要下一代愛一個不公義的殺人政權,甚麼批判性思維將不復見,我們的子女將變成一個又一個機械人。

今天晚上我流淚,並不再因為我想保護新界東北,而是因為香港法治,一國兩制,香港未來,已經垂危。今夜,我不為東北而哭,我為香港而哭。今夜,一名甚少關心時事的友人,上載了一張香港夜景的照片,並讚賞香港的夜色。但你曾否認真察看你的城市的改變呢?我極不希望香港只空有外殼的美,而內裡的人都愁容滿面,城市的燈光都是冰冷的。

或許你認為,中港融合與你無關,甚至沒甚麼不好。請你回想那教你毛骨悚然的新聞——小孩遭拐帶,切肢行乞、李旺陽被自殺、探病也要走後門行賄、黑心食品殺人……這一切一切,都源於教育落後,民智未開,以及法治的缺席使罪犯未能受到制裁。正因如此,我害怕香港再沒有一國兩制。

或許我們可以就此作罷,享受安穩的生活,但我不願看到自已的城市死亡。 昂山素姬說:「即使你不愛政治,政治也會來到你面前。」今天政府可以強拆新界東北,明天也可以強拆青衣、北角、將軍澳,強拆你的家。香港已經變得不一樣了,你能看見嗎?

[1]:
違反

議事規則第39條: 主席不準許議員發表規程問題。
議事規則第47(1A)條:主席無請反對議員舉手; 第47(1C)條 : 主席沒有按規定響鐘3分鐘。
//法官 黨委 親友 老細 街坊 神父回家去
TV中精彩的廣播已帶走眼淚
繼續繁榮 又碰杯

赤子心 跟他安葬
是與非 跟他安葬
淚已乾 週遭一切 又如常//

2014年3月28日 星期五

Who push our city to death?

人人都說,the city is dying,我們的城市正在步向死亡。

地產霸權來勢洶洶,聞名如利苑;咫尺如你家樓下的茶餐廳,不是敵不過貴租,就是租戶索性不給你續租。七彩霓虹燈牌一塊塊被拆下,換上是一式一樣的招牌。然而不樣的不只外觀,還有味道,我們漸漸失去了選擇權,想吃粥,你想吃清淡爽口,我想吃濃郁鮮美?抱歉,方圓百里,只有我們集團旗下的食店,出品只得一種口味。你嫌這間餐廳的白飯太硬?那就去第二間吃呀,抱歉,全香港的餐廳都是我集團旗下的,哪有甚麼「第二間」?

人人都說,香港樂壇已死。

家駒說:「香港沒有幾壇,只有娛樂圈。」樂壇青黃不接,最受歡迎女歌手永遠是容祖兒,電視台高層選的最受歡迎男歌手是林峰,全民投票選的也是林峰。數個倒模一般的女人穿上同款的熱褲,擺動手腳讓你以為自已到了韓國,這些人也能出唱片。某些所謂歌手企定定唱歌也會上氣不接下氣,編曲粗製濫造千篇一律。紅得發紫的歌手每首歌也是唱幾句嘶叫幾句英文歌詞。然後,這些人在香港都是「歌手」。

人人都說,港產片已死。

CEPA開通後,合拍片大行其道,香港電影工作者自此同時兼顧大陸市場,為遷就大陸的電檢制度,題材風格深度統統讓步;為迎合大陸觀眾的品味,生硬加插不好笑的笑點;為爭取資金,起用大陸演員往大陸取景。土炮製作的港產片資源不足,杜琪峯說他拍《槍火》,菲林有限,幾乎除了NG片段外,能用的鏡頭都剪進去了,方才湊夠84分鐘的電影,剪接都完成後想補一天的戲,可是連一天的戲也沒有錢補。

人人都說,香港已死。

新界東北,盛載著無數人的故事和回憶,也是很多人賴以維生土生土長的家,政府無視居民眼淚吶喊,強行發展新界東北,如秦始皇焚書一樣,把香港的故事焚毀,讓我城只剩下冷冰的機器;龍尾灘,蘊藏著近200種生物,是上天賜給石屎森林的禮物,珍貴無比。香港政府,沒有半句抱歉就奪去了。高鐵議案,草率上馬,犧牲人民共享的大自然,要普羅大眾,一同為計劃背負十字架:空氣及噪音污染、居民生活習慣的改變。然而工程還未完成,就發現沿線輕則牆裂、重則水井乾涸,甚至外牆傾斜,有地陷跡象,寸金尺土的香港,有一部分將會毀掉。

有仇不報非君子,可是我們有否想過,是誰把我們的城市推向死亡?

你說美食天堂已死,那麼你會否多走一個街口,幫襯小店,還是你認為開店是不用資本租金的,沒有人光顧也能生存,所以你天天貪方便幫襯連鎖快餐店,認為只要在小店倒閉前,爭相上facebook打個卡傷春悲秋一番,就可以讓其起死回生。

你說香港樂壇已死,那麼你多常買碟,或是光顧如itunes一類的合法網站,還是恆常上網按一下鍵,就把整隻唱片一首不漏地下載,認為歌手作曲人填詞人錄音室老闆CD生產商都是不用吃飯的,錄唱片寫歌配樂全部免費?

你說港產片已死,那麼你多常真金白銀買票進戲院,或是買DVD支持電影業,還是你認為電影經費會從天已降,還是拍出色的電影是免費的,所以你每天上網下載,然後對港產片評頭品足一番就是個文化青年。

你說the city is dying,那麼你有否試過身體力行向當權者表達訴求,也許是參與遊行,或者那怕只是一個聯署一份意見書,讓當權者沒有口實說大部分市民都支持政府;當有心人出心出力擺街站出文宣,你是嗤之以鼻視而不見,恥笑人家理非非,然後自已則連鍵盤戰士都懶得做?

是誰把我們的城市推向死亡?

親戚朋友家人弔唁,那叫致喪;殺人兇手弔唁,那叫貓哭老鼠。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不如一陣落粉麵檔食碗粉

劉細良話:「其實要談香港人的文化身份,最普及而有效的題材,不是『香港你向何處去』這類余秋雨式的文化詠歎調,我認為談食是最直接。」真係好鬼睿智。所以,用返廣東話寫香港嘢食就最fit。今次講下粉麵檔。

白底紅字嘅招牌,一塊畀蒸氣攻到矇矇矓矓嘅玻璃,隔住個喺度用篩篩走麵上面尐水嘅淡定呀叔,但係又隔唔住尐牛雜腩汁嘅香味。其實香港除咗七仔多,粉麵檔都有唔少,好似每區都有一兩間。

其實我都幾中意食粉麵類嘅嘢,又或者話,我係唔中意食飯。不過粉麵檔呢,就唔太係我杯茶。我近年比較多食米線,因為我個人都幾重口味,自細就中意食濃味嘅嘢。可能係因為我呀媽廚藝真係麻麻,由細到大都中意懶健康咁落少兩粒鹽,又煮得唔多好食,咁我咪自自然然中意出街食味精囉。

講返粉麵檔,香港好多粉麵檔都好…清淡,好聽講句就清淡,老實講句就淡貿貿咁。尐湯白潺潺,一睇就覺得無蒞味道。不過呢,我都會間中去下粉麵檔,一蒞便啦,二蒞,出街食尐份量對我蒞講太大份啦,次次都食到勁飽勁辛苦,粉麵檔就啱啱好啦!雖然我唔算話食盡全香港,不過呢,都有一兩間心水粉麵檔。

第一間應該人人都聽過,就係天后嘅華姐清湯腩。不過我對上一次食,已經係年幾之前嘅事啦,不過你諗下,三十幾蚊,咁嘅質素仲想點呀,呀之呀左想食咗人隻車咩!但係上次食嘅感覺都仲係好正,我之前都幾中意食牛嫁,食車仔麵個尐都會叫牛腩,但係我食完華姐嘅牛腩之後,真係覺得其他牛腩係屎。佢尐清湯腩話就話清,但其實牛味好香,重點係夠腍!出面尐牛腩鞋到無朋友,嚼到勁攰,佢尐牛係好好食,又唔會話太多筋搞到好溜。尐湯我覺得都ok,唔會話太淡,好有屋企湯feel。聽人講華姐難食咗,我都唔知呀,因為我為咗環保盡量少食牛,所以今年行年宵都無食佢啦。

仲記得以前中學,間中唔帶飯出去食,蒞蒞去去都係個幾間,我又窮窮地,下下都廿幾我覺得都幾甘下。然後有次,我個friend就帶咗我去一間粉麵檔道食。個陣一碗野十四蚊炸!仲要味道唔差嫁!一碗水餃米(我怕肥,唔食河粉),都有成四、五粒水餃,仲好足料嫁!所以粉麵檔就成為咗我哋幾丁友嘅天堂啦!可能就係咁,對「粉麵檔」呢樣嘢有特別嘅情意結咁。又或者,我係真心中意食囉,哈哈哈!


不過呢,要講我嘅最愛,就係荃灣嗰間雄記!雄記同我中學去開嗰間一樣,都係白底紅字招牌。雄記最出名好似係個自製春卷,唔係你想象嗰種春卷,而係個樣好鬼似牛脷酥嘅炸魚肉條。食落煙煙韌韌,但又又唔係叫自己做魚肉燒賣但又無魚肉嗰種,佢真係魚肉蒞嫁撞鬼!
不過其實呢,粉麵檔對我蒞講最大嘅意義唔係佢嘅粉麵,係佢嘅辣油!好多出名嘅粉麵檔,佢嘅辣油都好出名。雄記最正嘅嘅我反而覺得係佢嘅辣油。其實佢唔係油,係醬,對我哋尐怕肥死港女蒞講,唔係油可以任落唔嬲,真係感動到流馬尿。你睇,佢嘅辣醬唔係紅色嫁!青青地咁,我同你講,呢種色嘅辣先最香。劣質嘅辣其實無資格叫「辣」,佢只可以算「對舌頭嘅刺激」。真正嘅辣重點唔在於激,在於香。佢嘅辣醬,唔係辣脷嗰種,辣喉多尐,呢種辣可以畀你頂得耐尐,唔會食一啖就要停,可以keep住食。一食呢,辣啦唔使講,但之後你嗒真尐,會有陣椒類嘅重味,又有應有嘅辣香。最正係食到咁上下,尐醬同尐湯已經完美咁水乳交融,尐湯就夠曬味,同一般嘅淡貿貿清湯底差好遠嫁!就係因為佢個辣醬,我先會encore呢間嘢。不過呢間嘅講到其他餸都好似好正咁,下次食可以試下魚肉春卷以外嘅嘢。

香港除咗茶記,其實粉麵檔都係好獨特嘅飲食文化。而粉麵檔呢種風格,係大集團點都做唔到嘅。不如一陣落粉麵檔食碗粉呀?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香港故事的載體──「城鄉共生 藝術遊學 港九新界」展覽




故事無處不在,香港有香港的故事,香港各區,區內每個家庭,以至每個人,也像一本書,盛載著獨一無二的故事。然而,故事的載體又豈止於此?

位於古跡「藍屋」的香港故事館,則打正旗號要分享香港的故事。故事的載體從不只限於書本,就是生物甚或死物也可收藏著一個故事。這些故事好像種子,會發芽的,長出新的故事。故事館內的傢具和用品,不少是由灣仔老街坊捐出的。它們大多殘舊,卻仍堅固,與其所盛載的故事一樣醇香常新。不少街坊會在平日走到故事館裡,喝杯茶,跟當值的導賞員吹吹水。偶而看到似曾相識,或能勾起往事的物品,就順道交換自已的故事,讓故事承傳下去。除此,故事館還會定期舉辦展覽,像開放著一個圖書館般,放著不同的「書」。這個月故事館與馬寶寶社區農場及YMCArts合辦了名為「城鄉共生 藝術遊學 港九新界」的展覽,展出了新界東北的故事。

目前顯示的是「pic3.jpg」

故事館內陳列著一件件來自新界東北的生活器皿,伴以由本地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訴說著不同的故事。「新界東北」近年被梁振英的深港融合計劃捧紅了,成了個熱門關鍵詞。然而「新界東北」所蘊涵的故事,我們這些城市人又知道多少?此展覽取名「城鄉共生」,就是想告訴各位城市人,鄉土的事不只是鄉土的事,乃屬於大家,兩者共生,互惠互長。我曾經想過,保育保育,是否我們這些城市人的一廂情願好心做壞事?今天,聽過居民的故事,我找到了答案。

故事館佈置成寮屋般,盡量把「新界東北」的風味呈現。開幕禮上,灣仔街坊和新界東北居民有說有笑,如一家人一樣邊分享著食物,邊欣賞展覽。展覽裡置著很多展品,有些古色古香,有些趣怪生動,然而當中一件看似平平無奇的展品,原來載了個動人的故事。一個發黃的舊膠瓶,看似毫不起眼,人稱「高大姐」新界東北居民捧在手心,卻珍而重之。原來這個用來放信件的舊膠瓶,是高大姐的丈夫親手所造的。當年高大姐的丈夫病重,終日臥床在家,一天心血來潮,在妻子預備晚餐之時造了這個信箱。一對老夫老妻,就這樣喜滋滋地看著這膠瓶吃完一頓飯。在高大姐哽咽著說故事的今天,他已不在了,這只剩下這舊膠瓶,和無盡的回憶與思念。看著高大姐緊緊抱著這膠瓶,又不忍抱得太緊,拭著淚的樣子,在場無人不動容。
目前顯示的是「pic5.jpg」
目前顯示的是「pic2.jpg」目前顯示的是「pic4.jpg」



也許我們在香港活了這麼久,也沒吃過在新界東北出產的本地農作物,「新界東北」四字,彷彿與我們沒有關係。然而「新界東北」盛載著無數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觸動你和我。藝術源自生活,生活裡又衍生出故事,故事又藉著藝術呈現,三者環環相扣,好像城鄉之間的關係一樣。今天,香港政府要如秦始皇焚書一樣,發展新界東北,把香港的故事焚毀。要是今天新界東北消失了,我們的城市就只剩下冷冰的機器,再無故事。讓我們到「藍屋」讀讀村民的故事,然後好好守護這個存著無數故事的地方。

香港故事館
http://houseofstories.sjs.org.hk/

「城鄉共生 藝術遊學 港九新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96764003913126/?fref=ts

入信城規會,反東北規劃!
http://goo.gl/PAXOqA

原載於:刺青雜誌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舌尖上的香港

經過我家附近一屋苑商場,忽見置空一時的鋪位,突然燈火通明,照耀著外圍的人山人海。原來是那連所快餐店終於開業了

流線型的吊燈,列隊綻放著結實的白光;橙白的牆身、黑漆的皮椅,以及那規規矩矩的方桌,如此的摩登,又如此的似曾相識。雖說此店是新開業,但其分店,早已滲透全港,紮根於大小商場。忽爾覺得,我從小就在此蹓躂的這個地方,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如此面貌,早不是那刻劃於我腦海多年的那幅圖;熟悉的是,這格局與香港那處和那處,幾乎是一樣的。凝望著璀璨燈光,忽爾想起「金運」。

「金運」是一茶餐廳,自我出生起,已位於屋苑商場。我雖並不居於該屋苑,但也經常光顧。自我懂性以來,小店已屹立在青衣區,當時它仍未易名,叫「金運茶餐廳」。大約三、四年前,「金運」更名為「鴻運」,和一眾朋友,仍堅持稱呼其為「金運」,既是改不了口,又是像喚著青梅竹馬玩伴之乳名一樣,份外親切。小時候年幼懵懂,也許未能分辨食物味道孰好孰壞,只得盲目崇拜連所快餐店,總認為連所店出品,必屬佳品。長大後,才發現小店的好,一方面,是因為物以罕為貴,街坊小店已買少見少;另一方面,我也分不清,真的是連所店食物質素每況愈下,還是本來就質素參差,只知道,我早已厭倦那流水作業的機械式運作,以及每碟空洞冰冷的倒模製品。總之,就是轉投金運,摒棄連所店。若是不在青衣用膳,也盡量搜索小店,對大集團敬而遠之。

「金運」念念不忘,一方面當然因為情意結,但另一方面是因為其出品確有水準。除了每天不同款的快餐,金運亦有不同小菜和套餐,套餐有常餐、通粉餐、麵餐等,大多叫價二、三十元,大件夾抵食。小菜一點也不小,一碟西檸雞,雞件密麻地鋪滿著圓碟,醬汁快要滿溢,香氣四散。肥大肉厚的雞件沾上了薄薄的蛋漿,炸得乾脆金黃,依附著酸甜的西檸汁,一口咬下,雞肉的鮮甜與西檸味不停交戰,咀嚼之下,透露了不經意的吉士香甜。我家有時晚上懶去煮,就索性外賣一客小菜,焯個菜心,又是滿足的一頓。午餐時間,最愛快餐和通粉餐。快餐有飯、湯連熱飲,本售二十六元,一年多前全店加了價,快餐亦不能倖免。可是加價後仍然抵食,以豬扒腸仔飯為例,本來只有一塊豬扒,加價後,變成了兩大塊豬扒,還附送時菜,而且味道極佳。至於通粉餐,有羅宋湯火腿鮑片通粉、多士、奄列和熱飲,超值不在話下,味道更為驚豔。羅宋湯非常足料,用湯匙輕輕一挖,挖出了大量煮得稔身的椰菜,還有洋蔥,蕃茄配料,全部十分入味,與微辣湯底水乳交融,一口通粉、一口蔬菜,好不過癮。

其實,除了我以外,金運也有很多知音人,每天坐無虛席,庭門若市。那麼為何生意理想仍要結業?與其說它結業,倒不如說是「被結業」。在數個月前,地產商煞有介事地把簡陋的屋苑商場包裝一番,引入大集團商戶為其中一個策略。於是,合約期快要屆滿的「金運」,便不獲續約,被前身為甜品店的連鎖茶餐廳取而代之。街坊和金運皆無能無力,只能無奈地接受。可以做的,也只能再嘗通粉餐,以送別老朋友。

回過神來,大同小異的花籃告訴我,我連盯著「金運」殘骸,神遊太虛空追憶一番的機會也被遞奪了。駐足一會,引來木無表情的小伙子,向我遞上簇新的外賣餐單,五彩繽紛,十分奪目。但更奪目的是,那些氣勢磅礡的數字。瞥過整張外賣單,一客平平無奇的炒粉麵,動輒近四十塊,叫我如何提起勇氣窺探小菜西檸雞的價目?

從前,當我們要到出外用餐,我們總會滿心歡喜地盤算著待會要吃什麼。魚蛋粉?海鮮餐?還是常餐?雖皆是價廉,卻足以讓我們雀躍無比。要是那陣子正值月尾,就只好選擇水洩不通的大排檔;要是那天父母心情好,說不上可以點數道小菜大快朵頤呢!可惜往事只能回味,現在,不論月頭或月尾,你也只得那數間連鎖店可以選擇。要品味獨特風味?也許遠處那偏僻街角還有吧!要方便,連鎖店吧。你付不起昂貴的價錢?抱歉,我也沒有辨法。

又,從前,當我們想來上一碗熱騰騰的粥,軟綿香糯與粒粒分明;足料實在與價錢相宜;濃郁鮮美與清淡爽口,只想吃一小碗過過口癮,抑或要滿溢一鍋肚滿腸肥,應有盡有,任君選擇,你的要求如何,總有一店能滿足你。但香港人,再沒有選擇的權利了。要吃粥,選擇只有領匯商場裡那連所粥麵店。價錢偏高,一碗皮蛋瘦肉稀粥,竟要花上人家,幹活一個多小時的薪水,卻盡力翻攪,不見說好的皮蛋和瘦肉。這也不在話下,你只想吃帶嚼勁的潮州口味,抱歉,這裡沒有。那我可以到哪吃?抱歉,方圓百里,只有我們集團旗下的食店。

一向饞嘴的我,對連所食店總存偏見,想其總比古舊老店遜色。白底紅字,標楷體寫成的店名,字邊稍微泛黑;摺檯摺凳,手寫的招紙,簡單過膠的餐牌;最好是空調欠奉,也缺了美倫美奐的餐具,取而代之的,是那古色古香,使人如置身於八十年代的氣派,以及滿溢的人情味。於我眼中,老店就是隱世美食的代名詞。但宏觀四周,老店小店皆倒閉得七七八八。姑勿論是被拒租,還是以漫天殺價來嚇跑租戶,倒閉就是倒閉,味道是無法而嘗。假如某君從小熱愛烹飪,亦自問具商業頭腦,渴望憑一己之力,創辦屬於自已的餐廳,與大眾分享自己的味道,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抱歉,現今香港已容不下了。各大地產商所擁之物業,租金奇高,每月支出,光是付租已是天文數字。你要與連鎖店分一杯羹?別痴人說夢了。

香港,曾經是一個因百花齊放而引人入勝之地。站立於街口,一眼橫掃整條街道,五花百門的商店隨即映入眼簾。光是茶餐廳,已有不只一間,只待你選擇。粥麵店、小炒皇、街頭小吃集中營,各有千秋而又互相輝映。「美食天堂」中的「天堂」,並不只限於那使人飄飄欲仙的美味,卻同時以濃烈的情感所建造。街坊小店吸引之處,在於其獨特性及人性味。每間小店由不同大廚主理,同一道菜,味道可以大相逕庭,全由師傅「發辦」,口味對了,就要再臨光顧,別的地方,再吃不回。連所店味道一式一樣,沒有個性,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僅如此,很多小店與街坊的關係,不只是顧主與顧客,更是朋友。「早晨!今日咁早呀? 」之類的問侯聲於店內此起彼落。互不知對方的身份,姓名,年齡…除了外表,大概對對方一無所知,卻又互相關心,一笑一點頭,都是默契,實是人間有情。這也是舊香港的縮影,洋溢著人情味,由眾多獨一無異的商店,組成獨一無的香港,屬於每個香港人的香港。反觀如工廠般的連所店,面對著冷冰冰的套餐,冷冰冰的面孔,直倒人胃口。

可是,街坊小店已日見式微。隨著地產霸權進一步壟斷,各式其式的小店,連二連三的倒下。現在香港,走到每一處也幾乎是一式一樣的了。到處不是橙白的招牌,就是紅黃的標記。無論去到哪區,吃的也是一樣。掃視街中,各間食店竟都是熟悉的面貌。走遍全港十八區,竟發現各商場如像倒模一樣,好不駭人。漸漸地,每條橫街窄巷,每個商場,都失卻了自身的個性,變得同出一轍。或許於這城,仍然有些奮力抗爭,試圖繼續守衛這個天堂的人,面對種種的挑戰壓迫,孤立無援,他們又能撐多久?


很多人說香港實為美食天堂,也許,是個消失中的天堂。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我們連穿梭旮旯,訪尋美食的機會也沒有。這一分鐘,我選擇堅持光顧美食天堂各街坊小店,起碼,將來我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