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本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本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香港故事的載體──「城鄉共生 藝術遊學 港九新界」展覽




故事無處不在,香港有香港的故事,香港各區,區內每個家庭,以至每個人,也像一本書,盛載著獨一無二的故事。然而,故事的載體又豈止於此?

位於古跡「藍屋」的香港故事館,則打正旗號要分享香港的故事。故事的載體從不只限於書本,就是生物甚或死物也可收藏著一個故事。這些故事好像種子,會發芽的,長出新的故事。故事館內的傢具和用品,不少是由灣仔老街坊捐出的。它們大多殘舊,卻仍堅固,與其所盛載的故事一樣醇香常新。不少街坊會在平日走到故事館裡,喝杯茶,跟當值的導賞員吹吹水。偶而看到似曾相識,或能勾起往事的物品,就順道交換自已的故事,讓故事承傳下去。除此,故事館還會定期舉辦展覽,像開放著一個圖書館般,放著不同的「書」。這個月故事館與馬寶寶社區農場及YMCArts合辦了名為「城鄉共生 藝術遊學 港九新界」的展覽,展出了新界東北的故事。

目前顯示的是「pic3.jpg」

故事館內陳列著一件件來自新界東北的生活器皿,伴以由本地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訴說著不同的故事。「新界東北」近年被梁振英的深港融合計劃捧紅了,成了個熱門關鍵詞。然而「新界東北」所蘊涵的故事,我們這些城市人又知道多少?此展覽取名「城鄉共生」,就是想告訴各位城市人,鄉土的事不只是鄉土的事,乃屬於大家,兩者共生,互惠互長。我曾經想過,保育保育,是否我們這些城市人的一廂情願好心做壞事?今天,聽過居民的故事,我找到了答案。

故事館佈置成寮屋般,盡量把「新界東北」的風味呈現。開幕禮上,灣仔街坊和新界東北居民有說有笑,如一家人一樣邊分享著食物,邊欣賞展覽。展覽裡置著很多展品,有些古色古香,有些趣怪生動,然而當中一件看似平平無奇的展品,原來載了個動人的故事。一個發黃的舊膠瓶,看似毫不起眼,人稱「高大姐」新界東北居民捧在手心,卻珍而重之。原來這個用來放信件的舊膠瓶,是高大姐的丈夫親手所造的。當年高大姐的丈夫病重,終日臥床在家,一天心血來潮,在妻子預備晚餐之時造了這個信箱。一對老夫老妻,就這樣喜滋滋地看著這膠瓶吃完一頓飯。在高大姐哽咽著說故事的今天,他已不在了,這只剩下這舊膠瓶,和無盡的回憶與思念。看著高大姐緊緊抱著這膠瓶,又不忍抱得太緊,拭著淚的樣子,在場無人不動容。
目前顯示的是「pic5.jpg」
目前顯示的是「pic2.jpg」目前顯示的是「pic4.jpg」



也許我們在香港活了這麼久,也沒吃過在新界東北出產的本地農作物,「新界東北」四字,彷彿與我們沒有關係。然而「新界東北」盛載著無數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觸動你和我。藝術源自生活,生活裡又衍生出故事,故事又藉著藝術呈現,三者環環相扣,好像城鄉之間的關係一樣。今天,香港政府要如秦始皇焚書一樣,發展新界東北,把香港的故事焚毀。要是今天新界東北消失了,我們的城市就只剩下冷冰的機器,再無故事。讓我們到「藍屋」讀讀村民的故事,然後好好守護這個存著無數故事的地方。

香港故事館
http://houseofstories.sjs.org.hk/

「城鄉共生 藝術遊學 港九新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96764003913126/?fref=ts

入信城規會,反東北規劃!
http://goo.gl/PAXOqA

原載於:刺青雜誌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比恐怖片更恐怖的恐怖片 - 《迷離夜》之〈贓物〉

一直認為《迷離夜》是齣驚憟片,雖知道當中有社會意識,非一般為求以音效化妝把你嚇個半死,讓你享受心跳突然加速的快感的電影,卻還是不敢看。今天假期,不知怎的播了,卻很是滿足。好看,好看。

電影分三個單元,印象最深的,是任達華初次執導的作品——〈贓物〉。今天,只談這一段。



一個神經兮兮的中年漢,衣衫濫褸,一句「起屋無屋住,斬叉燒無叉燒食」,道出了香港的現實。九成香港人在替同一財團打工,然後又消費在同一財團上,如此輪迴循環,好像無間地獄,而我們都是當中的冤魂。

很喜歡整個故事的架構:住棺材房與住棺材的對比。劏房只有窮人才去睡,而劏房又因其狹小又名「棺材房」,但這個比喻貼切嗎?香港地,窮人睡又沒得睡,富人死後卻能安祥地長眠,坐享數之不盡的冥通錢,孰為幸福?

有些人說任達華拍不出鬼片該有的驚慄,我也覺得這片不恐怖。但問題是:鬼可怕嗎?電影細膩地描寫了一個香港窮鬼的生活,劏房麵包半瓶水,任達華也演活了那種潦倒。當一個人生活是為了生存,腦子只夠空間想想如何活命,鬼又有何可怕?把我殺掉,一了百了。在香港,死不可怕,爛命一條,窮,才使人煩惱,也才是最可怕。

另,任達華首執導演筒,很大的驚喜。有些影評認為他未夠火候,我卻喜歡他第一次的那種沒有包袱,直接了當的拍出心中所想,好像一個充滿傻勁的小伙子,拿著一部小DC就去拍了。中年影帝,拍出了一種清新,沒有一貫的框框,好看。最後,也很主觀地欣賞任達華透過電影為民發聲的正義感。期待他下一部作品,如果有的話。

2013年6月21日 星期五

舌尖上的香港

經過我家附近一屋苑商場,忽見置空一時的鋪位,突然燈火通明,照耀著外圍的人山人海。原來是那連所快餐店終於開業了

流線型的吊燈,列隊綻放著結實的白光;橙白的牆身、黑漆的皮椅,以及那規規矩矩的方桌,如此的摩登,又如此的似曾相識。雖說此店是新開業,但其分店,早已滲透全港,紮根於大小商場。忽爾覺得,我從小就在此蹓躂的這個地方,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如此面貌,早不是那刻劃於我腦海多年的那幅圖;熟悉的是,這格局與香港那處和那處,幾乎是一樣的。凝望著璀璨燈光,忽爾想起「金運」。

「金運」是一茶餐廳,自我出生起,已位於屋苑商場。我雖並不居於該屋苑,但也經常光顧。自我懂性以來,小店已屹立在青衣區,當時它仍未易名,叫「金運茶餐廳」。大約三、四年前,「金運」更名為「鴻運」,和一眾朋友,仍堅持稱呼其為「金運」,既是改不了口,又是像喚著青梅竹馬玩伴之乳名一樣,份外親切。小時候年幼懵懂,也許未能分辨食物味道孰好孰壞,只得盲目崇拜連所快餐店,總認為連所店出品,必屬佳品。長大後,才發現小店的好,一方面,是因為物以罕為貴,街坊小店已買少見少;另一方面,我也分不清,真的是連所店食物質素每況愈下,還是本來就質素參差,只知道,我早已厭倦那流水作業的機械式運作,以及每碟空洞冰冷的倒模製品。總之,就是轉投金運,摒棄連所店。若是不在青衣用膳,也盡量搜索小店,對大集團敬而遠之。

「金運」念念不忘,一方面當然因為情意結,但另一方面是因為其出品確有水準。除了每天不同款的快餐,金運亦有不同小菜和套餐,套餐有常餐、通粉餐、麵餐等,大多叫價二、三十元,大件夾抵食。小菜一點也不小,一碟西檸雞,雞件密麻地鋪滿著圓碟,醬汁快要滿溢,香氣四散。肥大肉厚的雞件沾上了薄薄的蛋漿,炸得乾脆金黃,依附著酸甜的西檸汁,一口咬下,雞肉的鮮甜與西檸味不停交戰,咀嚼之下,透露了不經意的吉士香甜。我家有時晚上懶去煮,就索性外賣一客小菜,焯個菜心,又是滿足的一頓。午餐時間,最愛快餐和通粉餐。快餐有飯、湯連熱飲,本售二十六元,一年多前全店加了價,快餐亦不能倖免。可是加價後仍然抵食,以豬扒腸仔飯為例,本來只有一塊豬扒,加價後,變成了兩大塊豬扒,還附送時菜,而且味道極佳。至於通粉餐,有羅宋湯火腿鮑片通粉、多士、奄列和熱飲,超值不在話下,味道更為驚豔。羅宋湯非常足料,用湯匙輕輕一挖,挖出了大量煮得稔身的椰菜,還有洋蔥,蕃茄配料,全部十分入味,與微辣湯底水乳交融,一口通粉、一口蔬菜,好不過癮。

其實,除了我以外,金運也有很多知音人,每天坐無虛席,庭門若市。那麼為何生意理想仍要結業?與其說它結業,倒不如說是「被結業」。在數個月前,地產商煞有介事地把簡陋的屋苑商場包裝一番,引入大集團商戶為其中一個策略。於是,合約期快要屆滿的「金運」,便不獲續約,被前身為甜品店的連鎖茶餐廳取而代之。街坊和金運皆無能無力,只能無奈地接受。可以做的,也只能再嘗通粉餐,以送別老朋友。

回過神來,大同小異的花籃告訴我,我連盯著「金運」殘骸,神遊太虛空追憶一番的機會也被遞奪了。駐足一會,引來木無表情的小伙子,向我遞上簇新的外賣餐單,五彩繽紛,十分奪目。但更奪目的是,那些氣勢磅礡的數字。瞥過整張外賣單,一客平平無奇的炒粉麵,動輒近四十塊,叫我如何提起勇氣窺探小菜西檸雞的價目?

從前,當我們要到出外用餐,我們總會滿心歡喜地盤算著待會要吃什麼。魚蛋粉?海鮮餐?還是常餐?雖皆是價廉,卻足以讓我們雀躍無比。要是那陣子正值月尾,就只好選擇水洩不通的大排檔;要是那天父母心情好,說不上可以點數道小菜大快朵頤呢!可惜往事只能回味,現在,不論月頭或月尾,你也只得那數間連鎖店可以選擇。要品味獨特風味?也許遠處那偏僻街角還有吧!要方便,連鎖店吧。你付不起昂貴的價錢?抱歉,我也沒有辨法。

又,從前,當我們想來上一碗熱騰騰的粥,軟綿香糯與粒粒分明;足料實在與價錢相宜;濃郁鮮美與清淡爽口,只想吃一小碗過過口癮,抑或要滿溢一鍋肚滿腸肥,應有盡有,任君選擇,你的要求如何,總有一店能滿足你。但香港人,再沒有選擇的權利了。要吃粥,選擇只有領匯商場裡那連所粥麵店。價錢偏高,一碗皮蛋瘦肉稀粥,竟要花上人家,幹活一個多小時的薪水,卻盡力翻攪,不見說好的皮蛋和瘦肉。這也不在話下,你只想吃帶嚼勁的潮州口味,抱歉,這裡沒有。那我可以到哪吃?抱歉,方圓百里,只有我們集團旗下的食店。

一向饞嘴的我,對連所食店總存偏見,想其總比古舊老店遜色。白底紅字,標楷體寫成的店名,字邊稍微泛黑;摺檯摺凳,手寫的招紙,簡單過膠的餐牌;最好是空調欠奉,也缺了美倫美奐的餐具,取而代之的,是那古色古香,使人如置身於八十年代的氣派,以及滿溢的人情味。於我眼中,老店就是隱世美食的代名詞。但宏觀四周,老店小店皆倒閉得七七八八。姑勿論是被拒租,還是以漫天殺價來嚇跑租戶,倒閉就是倒閉,味道是無法而嘗。假如某君從小熱愛烹飪,亦自問具商業頭腦,渴望憑一己之力,創辦屬於自已的餐廳,與大眾分享自己的味道,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抱歉,現今香港已容不下了。各大地產商所擁之物業,租金奇高,每月支出,光是付租已是天文數字。你要與連鎖店分一杯羹?別痴人說夢了。

香港,曾經是一個因百花齊放而引人入勝之地。站立於街口,一眼橫掃整條街道,五花百門的商店隨即映入眼簾。光是茶餐廳,已有不只一間,只待你選擇。粥麵店、小炒皇、街頭小吃集中營,各有千秋而又互相輝映。「美食天堂」中的「天堂」,並不只限於那使人飄飄欲仙的美味,卻同時以濃烈的情感所建造。街坊小店吸引之處,在於其獨特性及人性味。每間小店由不同大廚主理,同一道菜,味道可以大相逕庭,全由師傅「發辦」,口味對了,就要再臨光顧,別的地方,再吃不回。連所店味道一式一樣,沒有個性,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不僅如此,很多小店與街坊的關係,不只是顧主與顧客,更是朋友。「早晨!今日咁早呀? 」之類的問侯聲於店內此起彼落。互不知對方的身份,姓名,年齡…除了外表,大概對對方一無所知,卻又互相關心,一笑一點頭,都是默契,實是人間有情。這也是舊香港的縮影,洋溢著人情味,由眾多獨一無異的商店,組成獨一無的香港,屬於每個香港人的香港。反觀如工廠般的連所店,面對著冷冰冰的套餐,冷冰冰的面孔,直倒人胃口。

可是,街坊小店已日見式微。隨著地產霸權進一步壟斷,各式其式的小店,連二連三的倒下。現在香港,走到每一處也幾乎是一式一樣的了。到處不是橙白的招牌,就是紅黃的標記。無論去到哪區,吃的也是一樣。掃視街中,各間食店竟都是熟悉的面貌。走遍全港十八區,竟發現各商場如像倒模一樣,好不駭人。漸漸地,每條橫街窄巷,每個商場,都失卻了自身的個性,變得同出一轍。或許於這城,仍然有些奮力抗爭,試圖繼續守衛這個天堂的人,面對種種的挑戰壓迫,孤立無援,他們又能撐多久?


很多人說香港實為美食天堂,也許,是個消失中的天堂。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我們連穿梭旮旯,訪尋美食的機會也沒有。這一分鐘,我選擇堅持光顧美食天堂各街坊小店,起碼,將來我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