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瘦夠



小時候,親戚都叫我肥妹仔,她們誤以為很親切,但其實很令人難受。自有意識以來,「肥」字就好像和我結下不解之緣,每年的身體檢查,姑娘都會叫我做運動、不要吃雞皮吃飯不要撈汁。然而其實我一直沒有吃雞皮,也少有撈汁。不管了,吃了才算。一直和肥妹仔相處得相安無事。直至中學。

小學生還未有性格的概念,無法分辦自大自卑善良自私,就只有feeling good和feeling bad,玩得埋和玩唔埋,哪會認為同學仔性格不好。中學就不同了,開始知道何謂性格。當自我形象較高的同學取笑你身形而你會感到難受,你就知道自已原來是自卑底。對,我開始被取笑。小學時期還停留於無性階段,中學生開始意識到這是女同學,那是男同學,大家又開始開一些玩笑,傳一些緋聞。然後好友一句:「砸死佢咩?你以為拍緊肥田喜事?」然後,白色校裙容易走光,向好友問一句:我有無走光?然後好友回答:「驚咩啫?你走光都無人睇嫁啦!」更頂癮的是,她取笑你之後,還真沒有打算正經解答你。當時我當然沒有真的喜歡那緋聞對象,所以沒有因此而傷心。只是你明白,原來肥的人,沒有資格喜歡人,甚至沒有資格得到一段正常對話。

中一某天,我下定決心減肥。

回想當時也佩服自已的毅力。作為自卑底,我自是不敢落樓下跑步,只好在家中運動。當時年少無知,在甚麼網上討論區搜尋減肥二字就是,得到很多神怪的減肥方法,更神怪的是,我信。其中一個例子是,每天跳繩一千下,一星期就能瘦一公斤。於是我每天在家跳繩和原地跑,晚餐只吃餸不吃飯。當時每個新學年開始的第一課體育課都會度高磅重。中二那年,我發現自已瘦了十多磅。幸而我是窮學生,沒有勇氣也沒有錢買減肥藥,但我也不是沒有減肥後遺症的:一,港女通病,波平如鏡;二,我對自已體重變化有幾近病態的過度注意。

雖說瘦了下來,但當時我並不滿意,依舊覺得自已很肥。於是,我每天帶飯,說是帶飯,但其實大半碗都是菜。早餐,天天吃脫脂奶麥皮,極度難吃。晚餐,也一貫的沒有飯。後果是,中五的身材跟小五好像沒大大分別,哈哈。記得那時我認為BMI要到17.5才是瘦,而我卻是18.x。看著好友(另外一位,已不是當天無意中激勵我減肥的她了)比我瘦,卻一直說要減肥,我壓力很大。對了,BMI標准是低於18.5就算是過輕。有時候友人開玩笑說你肥,你明知道那只是隨口的玩笑,對方並沒真的認為你很胖,你卻會無法自控地介懷繼而抑鬱。而其實當年我不是沒有復胖的,有時候大時大節,或一時鬆懈,我又變重,然而又神經質地減,無限loop,直到大學。

升上大學後,變得好忙,不一定有時間做運動。然後,開始意識到,點解咁多人食極唔肥,點解無乜人有做運動但佢哋好瘦,點解大家想食乜就食乜,點解,我就要非常辛苦地限制自已飲食?我開始意識到肥底和瘦底的觀念,有些人肥了,少吃一兩個星期又變瘦;有些人如我,是易肥的,而且一肥,就要好辛苦,很辛苦,好很辛苦才瘦得下來。第一感覺,當然是灰機。Why me?接下來就是無力感,因為我好想過想食就食的日子。然後,我就想,根本我就是一個肥人,現在沒有太肥,只是強行減肥的結果,假如不減,就會肥,那我減肥不很就違反自然嗎?

老實說,現在的我絕對不是瘦,但其實也處於標准體重。後來夾雜自暴自棄和睇開啲的緣故,漸漸沒那麼執著,健康就好。近年又流行一種說法,說微胖才是最吸引,但一眾被吹捧成女神的女星,又統統都是瘦骨仙,大眾口味實在是難捉摸過羅家英。

點都好,無論是微胖或纖體風潮,都是基於社會目光所產生的纏繞。自從有了肥底概念,我就學習接受自已,我不瘦,但易胖體質就是我身體的一部分,就好像眼睛的大小,身高,跟肥瘦底一樣都是自已一部分。欣宜近日又再出現在電視裡,發褔不少。但她自信,她接受自已。早前讀欣宜的訪問,她說她不減肥了,記者問她為何不留戀從前的索女狀態,她反問記者:你認為我現在不索嗎?自信最美,多麼老生常談,而又談何容易。肥人總給人笨拙之感,好像凡事都不吃香。但當你學習接受自已就是這樣的人,你會發現自信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且令你顯得聰慧,知性。這種知性,也許就是「美」的來源。最近欣宜推出了一首新歌,MV裡的她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