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大學必修課 - 人際關係

中大教授周保松說:「有相遇,就有相離。」

人越大,就越要學習如何面對分離。對大學生來說,這是一門必修課。

大學裡,我們會遇上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Group project,由擬定題目、大綱,分工,以致搜集資料,整合分析,預備講稿,也許我們會與組員有說有笑,但功課完成後呢?也許我們會在課堂上碰面,然後笑笑說聲早,也遑論學期過去。

參與了短期交流團,或是甚麼義工計劃,幾星期朝夕相對,一起籌劃,以致一起學習,參與。運氣好的,在活動剛告一段落之際,大家還會踴躍地相約晚飯、唱k、到cafe。但三個月後,半年後,一年後呢?但願大家於校園裡打了個照面,仍會興奮地問句好,縱然你也知道對方會給你一個怎樣的答案。

大學的必修課,其中一課就是學習接受,如海市蜃樓般的人際關係。

Facebook的發明很偉大。一個按扭,讓你更新任何人的近況,即便你們已變得陌生,即便你們從來只是點頭之交,即便你根本不知道他事實上過得好不好。

去年暑假,因著一個交流團,我在英國待了三星期,期間都住在寄宿家庭中,上著這門課。

那個家庭住著一對夫婦,還有一隻女的白色史納莎。在第三個星期,一個意大利女生和一個日本男生一同搬進來了,他們都比我大三歲。粵語、意大利語、日語及蘇格蘭語,造就了四個操不同口音的人,卻都用英語溝通。每晚六時半,房東都會逐一喚著我們的名字,我們也便喜滋滋地逕自圍到飯桌,吃著房東太太新手烹調的晚餐,天南地北地說著笑著,雖然那大多只是經翻熱的急凍食品。

我們無所不談,由自已的家鄉,生活習慣,聊到興趣,理想。一天,房東夫婦說他們晚餐後要去參加婚禮,可是他們最討厭以紅白酒撐起僵硬的笑容然後跟一群他們根本記不起名字的親戚互問近況。於是我們眾志成城替他們想藉口:小狗出走了,寄宿學生也就是我們其中一個病了,明天要開早班。如此胡扯一通後,我們仨就一起目送他倆出門了,好不快樂。

又一天,晚飯過後,我和他們不知說著其麼,說起了facebook,大家就興致勃勃地要互加好友。可是,同名的人太多了,要找著眼前的人竟如大海撈針,花了十五分鐘也找不著彼此。我於是提出以電郵地址搜尋,一按下去,日本男生驚奇地說:「You know facebook!」我笑著回應:「Ya, Hong Kong people know facebook」,然後我們都笑了。

回港後,意大利女生不時上載她與她那軍人男友的合照。想起她分享過的愛情故事,我也按下一個Like。這個Like卻是這門課的功課,告訴我,雖然彼此都安然地活著,可是有些人,我們注定一輩子也不會再見面了。

也許我會再到英國旅行,但結伴的人不再來自意大利或日本;也許我會到那寄宿家庭作客,但史納莎再也不在。Facebook像是連接著地球兩端的一條線,可是,這線大概只是個謊言,欺騙著人,海內存知已,天涯也可若比鄰。也許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知道對方生活得安好,卻一輩子也不會再碰到面。這條線,說穿了,甚麼也不是。

上這門課的初期,心中有說不出的苦澀。甚至,因為害怕分離,所以逃避相遇。想起某年中文會考考材,游宇明的〈只能陪你一程〉。這一課,在大學是必修的。面對大大小小的分離,甚麼珍惜眼前人都只是自我排解,卻也是唯一出路。學習接受有些人只能陪你一程的殘酷現實,然後無悔,笑著地過每一天。

分離,是大學的其中一門必修課。其餘的,下回再談。

p.s. 載於輔仁媒體,此為未經刪剪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